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川大研学漫谈之三】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25-08-13 作者: 来源: 点击: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建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帮助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学校党委的重视和指导下,体系思政课教师2025年暑期研修培训班在四川大学顺利举办。培训班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大任为主线,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现推出研学系列心得,记录学在路上的思想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又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实践指引——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将文化自信教育从理论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与价值践行。

我国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不断迈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是其重要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一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和增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伟业。

谭胜兰认为,文化主体性并非天然生成,更不是一成不变。它需要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淀,在时代的熔炉中淬炼,在实践的沃土中扎根,在创新的驱动下跃升。新时代巩固和增强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践行“两个结合”,以“两个结合”为根本原则,以认知内化、实践深化、价值转化这三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关键环节构成新时代筑牢文化主体性、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核心路径与动力引擎。

蔺叶坤、李斌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引导人们在“行走”中既回望中华文明的“过去时”,读懂“从哪里来”的历史根脉,体悟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观照文化发展的“现在时”,明晰“向何处去”的实践路径,把握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脉搏;还探索文化价值的“进行时”,厘清“何以自信”的价值逻辑,夯实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要在“行走的思政课”中筑牢文化自信,需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基,贯通历史逻辑的文明赓续、实践逻辑的当代转化发展与价值逻辑的精神引领,从而实现知信行合一。

关于中国精神,伍红燕认为,国家主体意识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基石,人民的历史主体性是中国精神的内核和价值底色,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精神的价值轴心。作为中华民族振兴战略支点,中国精神是新时代主流叙事的价值核心,具有强大的政治引领力、价值塑造力和实践推动力,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核心编码。

李昶罕表示,在基层开放大学开展社区教育时,可以把本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内容通过历史文化讲座、传统艺术培训、民俗文化展览等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市民群体,让大家知晓自己的文化根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