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建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帮助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学校党委的重视和指导下,体系思政课教师2025年暑期研修培训班在四川大学顺利举办。培训班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大任为主线,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现推出研学系列心得,记录学在路上的思想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养、专业能力与育人水平,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加大教师能力建设,并从教学标准、教学模式、教学实施等方面探索构建提升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实践新范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李晓春认为,社会实践研修赋能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当聚焦“认知重构”到“情感铸魂”再到“实践赋能”的递进过程,三者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认知重构是基础,为教师提供理论支撑与思维方法;情感铸魂是动力,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与职业认同;实践赋能是目标,将研修所得转化为教学实效。作为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历史与现实中汲取养分,在理论与实践中锤炼本领,才能真正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实践研修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思政课教师个人成长的“加油站”,更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程展鹏认为,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其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师德师风,均对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培训,提高政治素养;强化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鼓励教学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师德建设,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高新技术的赋能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并成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着力点。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能否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课堂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或将成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志安表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员,应切实做到以数字化资源为载体,探索更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方法与途径,以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文化水平,推动思政课教学多样化发展,拓展高校思政课文化内涵。
傅小英表示,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既要做理论的阐释者,更要做实践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把研学的收获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比如整合三星堆、三苏祠的数字化资源,开发“文化自信”教学案例;运用汶川地震的口述史和影像资料,设计“中国精神”情境教学模块;结合永丰村、成飞基地的案例,组织“乡村振兴”“科技自强”主题社会实践。通过这些创新,让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温度,在“体验”中感悟中国力量,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肖海燕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培训是破解“文本思政”困境、推动“田野思政”实践的重要举措。广东开放大学体系暑期实践研修班的探索,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学培训的内涵,拓展其外延,推动思政课教学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