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建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帮助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学校党委的重视和指导下,体系思政课教师2025年暑期研修培训班在四川大学顺利举办。培训班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大任为主线,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现推出研学系列心得,记录学在路上的思想感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既有理论逻辑的科学性,又有实践逻辑的创新性,为新时代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李义丰认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深化学习教育成果,增强规范规矩意识,真学真研,学深悟透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还要学以致用,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仍然存在理论功底不扎实、四史素养不深、教学法不够、实践经验不足、学情了解不多等突出问题,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实践锻炼,激励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模范践行教育家精神,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邓小丹认为,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路径。这一融合过程需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育人机制与技术支撑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一是优化教学内容供给,构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资源体系;二是创新教学实施模式,打造知行合一的教育新范式;三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的支撑体系;四是强化技术赋能支撑,构建智慧育人的创新生态。
关于新时代思政课的实践与创新,张继文表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历史教育能够筑牢思政课的思想根基,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厚植思政课的精神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域下的科技教育能够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指向。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以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生动的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力和实践感召力,努力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尤卫玲认为,思政课的生命力,根植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需筑牢个人理论根基,既要持续深耕各领域知识以拓宽视野,更要吃透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髓,始终锚定“讲道理、讲透理”的核心本质,做到敢于运用、善于运用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创新,则要以鲜活的社会实践和前沿的技术手段,主动回应时代提出的现实之问。唯有将守正的定力与创新的活力紧密结合,真理之光才能真正穿透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壁垒。
关于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四融合”改造,朱碧茵表示可以从以下方面推进:革命遗址VR实景教学与理论讲授相融合(如利用汕尾沁园、汕尾红宫红场资源);岭南地方史与国家叙事相融合(如挖掘“侨批档案”中的家国情怀);成人学员职业经验与历史认知相融合(如引导年轻创业者学员从“实业救国”史理解新发展理念);在线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相融合(如引导学生小组协作完成“海陆丰革命史”小视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