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春 审核:李义丰
校园文化景观是凝固的哲思、沉默的灵魂、无言的大师、先行的文明和交流的场所。10月9日至12日,在新生军训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山校区开展2024级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把课堂理论学习融入校园文化景观中,以文化人,让思政教育实而美。
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
“天下为公”“非学问无以建设”“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校园石刻的内涵是什么,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作用?李晓春、黄音赞老师在中山园与学生们娓娓道来,希望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这样的有志青年,成千上万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是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24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班的周子涛同学表示:“在蓝天绿草间的思政课里,老师带我们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了解了孙中山、李四光的成长故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立志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明大学之道 做时代新人
在教学楼旁的“大学之道”石刻前,许志安、张晓琳老师通过解读“大学之道”的出处与内涵,分享其中的经典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老师通过对聚民心与育新人的互动关系的诠释,勉励我们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开启大学的新征程。”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1班冯馨儿同学激动地说。
求学治学 知行合一
新时代青年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求学治学之道?如何掌握学习的五步骤,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傅小英、魏蓓蓓老师在国学园石刻前,深刻解读“有教无类”背后的两重逻辑,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求知的五环节进行了细致剖析,勉励青年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24级工程造价1班陈义泰同学表示:“有教无类”思想有着深刻的意义,在数字化时代,青年要心怀梦想,踏踏实实地求学问道,为实现教育强国、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道德仁艺 修行之基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可以作为孔子人生哲学的最精要概括,也是工匠精神的总结和提炼。李姝臻、申淼老师对其进行了深入讲解,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各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动机要纯,出发点要正确,目的要高尚,立志要高远,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以仁德为纲领,以专业知识素养为手段,追求正道的学习模式,最终成就完善的人生。2024级建筑工程技术1班张润霖同学说到:“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激励着我们立志高远、以德为本、心怀仁爱、发展才艺,成就更好的自己。”
马院教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