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静如 审核:李义丰 编辑:何莎莎
编者按: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学校党委部署,于暑期赴北京大学开展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研修,旨在推动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提质增效,更好赋能人才培养,为奋进新征程、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开放大学和高水平高职院校凝心聚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七月,燕园盛夏。
怀着朝圣的心情,终于走进了这所国人心中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大师身边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此前,我从未想过会来到这里,只因她神圣到只可仰望。从见证民族觉醒的北大红楼到文韵深厚的未名湖,从古朴巍峨的博雅塔到书香四溢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从庄严肃穆的北大西门到历经百年沧桑的圆明园华表,飞阁流丹,亭台楼宇、雕梁画栋,人们口耳相传的“一塔湖图”,几乎构成了我对北大的全部印象。当遥远的梦想终于化为眼前真实的场景,当只在学术大作中才能出现的人名成为面前亲切的授课恩师,我才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我真的来到了这里,来到了心中朝圣的目的地。
行走在燕园,最心神想往的,还是那一片充满诗意的“湖光塔影”。夕阳西下,漫步在未名湖畔,微风拂过,湖水涟漪,清波荡漾,倒映着金色余晖,映照着对岸古朴悠悠的博雅塔。这才是作为知识分子精神殿堂的北大啊。“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未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给她命名,以“未名”名扬天下,正是因为那些曾经在湖边徜徉自在、凝神静思,坚守“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诸多大师,是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才让这湖这塔,生长出燕园的满满灵性。
北大的诞生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相关,充满了家国情怀的宿命感,她既有探求现代性,面向世界的时代气息,也蕴含着深刻厚重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精神被放置在了首位。19世纪末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四起,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自创建之日起就寄托了爱国进步人士兴学图强、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自1903年京师大学堂学生“鸣钟上堂”,愤怒声讨沙俄的侵略罪行,爆发了北大历史上第一次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到1919年由北大学子发起的五四运动,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子学习。所以,北大在这样的文化激荡交汇中所产生的精神张力,是欧美大学无法具备的。
蔡元培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到人生哲学,做人要人格和思想的独立,保持自己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不被世俗裹挟,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而小到做学问,同样如此。百年来,蔡元培先生、李大钊先生和他们无数的后人,都坚守着这个信念,坚持着自己对学问的独到见解,这就是一种风气和潮流,更是精神上的品格和气质。她给予后人思想之启迪和完整之人格,更让后世学子得以构筑充满无限可能却又有底线要坚守的精神之境。这种精神气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世之人,我们要守住,更要传承。她带给我们思想的启迪、广博的知识,更赋予我们鲜活跳动的心脏、涌动沸腾的血液、自主完整的人格;她不仅向学习者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给予我们永远敞开的可能性,帮助我们构筑充满无限可能又全无边际的精神世界。
七月,恰逢毕业季。身着毕业礼服的北大学子和他们与有荣焉的家人徜徉在校园里,青春洋溢。站在李大钊像前,我越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我们强大,会让我们觉醒,会让我们坚守民族的尊严。正如《青春》所写:“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热爱与梦想,是这个时代给青年的礼物,这些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不正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吗?在北大,我真切地感受着青春希望,感受着深厚文韵,更感悟到为理想和学术的一生和永恒璀璨的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