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婷婷 审核:李义丰 编辑:何莎莎
编者按: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学校党委部署,于暑期赴北京大学开展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研修,旨在推动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提质增效,更好赋能人才培养,为奋进新征程、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开放大学和高水平高职院校凝心聚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7月初,在学校的安排下,我非常荣幸到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聆听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众多优秀学者的讲座,其中孙蚌珠教授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思考”令我印象颇深,受益良多。
明确课程定位,把握政治方向
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立德”,立什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树人”,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政治意识,切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专业课。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一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背景,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不自觉的上成了专业课。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有历史背景的老师在教学中习惯用史料堆砌,但讲历史的目的并非追求史实论证,而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认同、价值意识。
因此,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决不能搞“去意识形态化”,必须理直气壮讲好、传播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课教师必须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
以教材为依据,研究教学内容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拿起手里这本20多万字的教材时,我们首先想的是教材讲了什么?其次,我们会进一步考虑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讲?目的是要教师教给学生什么?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再次,我们会更深入探索我该用怎样的教学形式去呈现内容呢?这要求教师既重视教材,不能脱离教材,又要以教材为纲,重构教学内容。
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想使自己的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但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容易教条化、空洞、深奥甚至偏离马克思主义科学内容,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没有读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的人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看就懂,没什么好学的。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作为思政课教师,第一,我们必须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在内心深处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第二,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反复学、重复学、融会贯通、与时俱进;第三,关注学术动态,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哪个环节讲不清楚,或者自身思考不透就着手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在教学中发现研究问题,反过来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
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正所谓“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容,我们就更有底气讲好思政课。
增强问题意识,着重价值引领
思政课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主阵地。价值引领要有问题意识,离开了问题意识的价值引导,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望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仔细观察。” 思政课教师可以以学生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所困惑的社会思潮问题,所直感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多进行问题式教学,与学生共同思考:讲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讲这个问题?讲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它的理论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它的历史逻辑是什么?怎么样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呢?它的实践逻辑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思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学、真懂是基础,真信、真行才是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寓价值观引导于问题意识之中。
总而言之,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切实做到入脑入心,思政课教师就要用心、用情、用爱、用好课堂,增强政治意识、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润物无声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从真知、真懂到真信、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