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学畅谈之十六】魏蓓蓓:顶级研学 获益匪浅
作者:魏蓓蓓 审核:李义丰 编辑:何莎莎
编者按: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学校党委部署,于暑期赴北京大学开展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研修,旨在推动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提质增效,更好赋能人才培养,为奋进新征程、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开放大学和高水平高职院校凝心聚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值盛夏,在学校高度重视与组织之下,我们有幸来到北京大学进行现场研学,此次研修班以现场学术报告与实地实践参观多种形式共同构成,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丰厚的思想盛宴。在革命纪念场馆的沉浸式体验,让我进一步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升了自身理论素养,挖掘到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
聆听专家讲座,提升专业素养
7月3日,当我第一次踏进北大的校园,在课室里听着北大专家学者的授课,现场感受教学,内心十分激动且由衷敬仰。专家们的教学可谓是一场场金牌思政示范课,他们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幽默风趣、逻辑严密,每一次抽丝剥茧式的理论讲解,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用不同的方式讲深、讲透、讲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些专家的讲座,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践行。
对照标准,找到差距。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这就要求我们要多研究多琢磨,用心沟通、用情传递。在教学中研究发现问题,钻研学术研究以支撑教学,让教学更有学理性、更有说服力,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现场沉浸体验,寻获鲜活素材
此次研学,共有四处现场体验式研学活动,我们分别来到了圆明园遗址、北京大学红楼、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圆明园遗址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经沧桑,因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被迫打开国门,遭受了来自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残酷侵略。此次参观,可为讲好“近代中国国情”这一知识点作为教学素材。北京大学红楼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这对于我们了解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重大价值。当我走到“亢慕义斋”旧址展览室前,让我想起曾在教学中为同学们讲解这一历史,使我更加坚定了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信心。而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北大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此次研学,让我们进一步领会到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渊源。进京“赶考”可谓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经久不息的话题,研学活动来到了香山革命纪念馆,该馆用多种动态影像视频还原历史,而展馆内“西苑机场阅兵”和“开国大典”原始影片首次对外公开。这种现场沉浸体验,更是为教学活动寻获了更多鲜活素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精心设计了4个部分,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浓墨重彩地反映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增强学科意识,厚植教育情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多种会议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但在实际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偏颇认识。我们要明确思政课不是专业课,同时搞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
为了更好的明确课程定位,把握总体框架,思政课教师需从多方面着重准备。首先在思想上,增强学科意识,提升认同感,用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思政课教学工作之中。其次在方法上,可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方式,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马克思主义。最后在实践上,青年教师可集中精力,认真踏实备好专题课程,仔细研究教材,循序渐进,真正把课程备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会紧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关注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用心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努力在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岗位上走得更坚定、更踏实。